红军走过的泸定桥,现保护措施齐全,一万多个铁环重达40吨很牢固|当前热文
“天堑高悬胜利桥,雨驰何惧怒涛潮。红军两岸同霄夜,夹击双行共霁朝。”赵淑玲在《七律飞夺泸定桥》中写道。
该诗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过程中一场艰辛的战斗。1935年5月25日红军长征至此,敌人拆去桥板,封锁桥面。红军尝试强攻,22名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仅仅依附于一条铁索匍匐前进,从敌人手中夺取了泸定桥,带领大部队继续前进。
泸定桥还有大渡桥的别名,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境内,早在康熙年间便建成,其后更是经历了战争年代,变得面目全非。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泸定桥作为重要历史遗址,也得到了维修和保护。
(相关资料图)
如今的泸定桥,早已不是课本上只有几根铁索的模样,桥面上被铺上了坚固的木板,整整齐齐,俨然一股威严之风。或许是因为经历了一场触目惊心的战斗的缘故,游客们来到此处,总会油然而生一股肃穆之意,不由地想象多年前红军在此处浴血奋斗的场景。
《飞夺泸定桥》一度被记载入小学课本中,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事迹,中华民族血脉相承,再加上潜移默化的历史渲染,骨子里的热血也传承至今,这份敬意几乎是本能。
但是桥面上有且仅有木板,除此以外就只有几根比较粗大的铁索。过分的单调令泸定桥与其他美不胜收的桥梁有着本质区别。一旦踏上泸定桥,全身上下便全靠着脚下的木板支撑。
再加上人多的时候桥身会有些摇晃,平衡感差的、胆小的游客甚至会双腿打颤。毕竟泸定桥的下方,是映入眼帘的江水,以其湍急的程度,一旦摔下去,恐怕就会魂归西去。
难以想象,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时候,甚至没有木板,只有光秃秃的铁索在。稍有不慎,红军战士们就会从铁索上滑落,甚至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是何等勇气和毅力,才能让他们不顾性命冲在前锋?
泸定桥承载了历史,也连接了未来。站在桥上,难免会让人思绪万千。无论是作为历史遗址,还是作为景点,泸定桥对于四海八方游客的吸引都是巨大的。这里每天的游客量几乎都很大,每位从桥上下来的游客,无一不是肃然起敬。
值得一提的是,想要参观泸定桥额外得上交2元的保险费,本来不解的游客一旦踏上泸定桥,便也理解了收保险费的缘由。因为实在是太险了,尤其是在桥中间,会感觉进退两难,双腿难以迈开。
收游客保险费,一是确实无法百分百保证泸定桥的木板万无一失,因为意外说不准什么时候会发生;二是给游客一个心理安慰,游客们可以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上桥,也不用扭扭捏捏的。
泸定桥的维修也是非常艰辛的过程。它有着一百多米的长度,宽三米,由于建在大江之上,使得维修人员必须另寻方法进行维修,这是对技术的考验,也是对胆量的考验,因为维修人员自身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
不但要对维修人员表示敬佩,还要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示赞美。要知道在三百多年前,古人只能凭借人力建桥,他们是如何想出在铁索上搭木板建桥,又是怎样把重达几吨的铁索连接到对岸的,这一切都无从得知,但绝对可以称得上奇迹。
时至今日,交通飞速发展,想要去泸定桥参观也变成了一件易事。直接沿着318国道便可到达泸定县,而泸定桥则位于泸定县的中心区域,可以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如果你在闲暇之余,想要缅怀历史,可以选择到泸定桥参观。但必须要做好找不到停车位的准备,因为泸定县的地势有些起伏,这使得能够停车的区域锐减。
如果你胆量够大,不怕掉下去,那你可以走到桥中间环视四周。运气好的时候能见到阳光落在水面上,金光泛滥的美景。
四周都是青山环绕,江面上吹拂来的冷风仿佛也带来了喜悦之情,仅是远看四周,便能感觉到这景色中蕴含的磅礴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