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资讯:钟发平:搭建储能绿色发展体系,高质量服务节能环保事业
如今,产学研合作已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5月20日,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和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南大学共同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和技术合作开发协议,重点解决新能源与储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核心技术课题。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钟发平,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学益及科力远董事长张聚东出席活动,并见证签约。
【资料图】
据介绍,三方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加快成立联合创新研究院和创新试验室,围绕电池材料制备、先进电池研发、储能技术创新和电池回收技术颠覆性突破等进行全链条协同,通过集聚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和互补性资源,打造新能源与储能产业的科创引擎和转化平台。
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体系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南大学和科力远公司三方共同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将以“企业出题、校企研联合解题、成果共享”的校研企协同模式,深化产学研用融合。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由国家发改委批复成立,系我国在先进储能技术及关键储能材料领域的首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首席科学家钟发平对《产学研合作协议》的签订表示热烈祝贺。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者,钟发平强调,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新型储能是新能源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承担着服务节能降碳减排的重要使命,以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发展势在必行。
钟发平是我国电化学储能领域开拓者之一,长期专注于电化学储能领域技术的创新研发,致力于新型储能材料、先进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储能集成系统及电池回收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化应用。基于服务国家节能减排事业、推动绿色发展的使命感,钟发平凭借丰富的学科背景开展跨学科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倡导通过创新融合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顽瘴痼疾”。他呼吁教育界、科技界、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聚焦新能源与储能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和“卡脖子”课题,通过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高效融通,加快产学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助推储能技术进步与新能源行业发展。钟发平表示,通过联合中南大学多个院系、专业的研发资源、人才资源,发挥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研发实力和桥梁作用,基于科力远产业平台获取行业信息,实现技术成果转化,共同打造覆盖储能电池及材料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体系,高质量服务节能减排事业。
对于本次合作契机,钟发平博士现场表示:“首先跨学科的产业研究机制需要创新,系统的机制可以更好的促进研究结果诞生。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行业需要的人才和学界培养的人才之间是否能很好的衔接非常重要,这次的产学研究平台就要实践相关机制,这就需要中南大学的新材料新思路,由双方去共同建立。另一方面,合作有利于产业系统性的发展研究,现在的储能原料领域需要多种学科的跨界融合,建立合作后可以更完整的沟通交流,从多重层面打开思路。”
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郭学益在致辞中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钟发平博士为电化学储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其“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和探索求真的科学家精神令人敬佩,跨界融合的科研思路对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具有启发意义。新能源与储能是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南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有义务有责任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此次合作涵盖新能源与储能领域的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多个关键环节,对推动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具有重要价值。他希望,合作各方能以此次签约为新起点,围绕前瞻性、战略性和关键性技术研究,打造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发展的科创引擎和高端人才培养高地。
合作开发关键技术助力行业发展
当天,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还与中南大学签订了五大采选冶关键技术的合作开发协议,针对锂电行业采选冶环节的锂提取率偏低、资源综合利用低、渣量大的行业课题共同攻关,以实现锂云母精矿中锂的高提取率、其它元素的综合高值化转化和利用。
科力远董事长张聚东对此表示,企业对市场嗅觉更为敏感、技术转化能力更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和人才优势更为突出。面对新能源与储能的爆发周期,公司在宜春的锂矿和碳酸锂产线正在抓紧建设,卤水产线加班加点抢抓生产,大储能事业稳步推进。作为一家以服务国家节能环保事业为使命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力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既要布局绿色环保的赛道,生产绿色环保的产品,还要采用绿色环保的工艺,将节能减排做细做实。此次校研企的紧密合作,将有效助推公司在相关领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签约仪式上,还举行了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中南大学的挂牌仪式。该中心以“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为研发策略,围绕先进储能技术和储能材料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突破。未来,签约各方也将围绕电池材料制备、先进电池研发、储能技术创新和电池回收颠覆性突破等进行全链条协同,并加快成立创新研究院和联合创新试验室,持续打造跨领域跨学科的产学研用结合典范,为我国新能源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